跳动百科

理解自己的文明(16):华服锦绣(中)|图鉴

洪蓝有
导读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刘畅制图|夏文瑾如果说自汉、魏及六朝以前,古人的服饰穿戴看重“辨识度”,即与等级地位严格相关;那么到...

文博时空/文 文博时空 作者 刘畅

制图|夏文瑾

如果说自汉、魏及六朝以前,古人的服饰穿戴看重“辨识度”,即与等级地位严格相关;那么到了唐代,人们则更重视服饰对人体的美化功能,更注重利用服装来衬托体态的美丽或掩盖体型的缺陷。

从穿着风格上看,唐代妇女喜欢丰满飘逸的大袖衣,领口大开,裙摆腰部肩颈无不装饰,显露出佛教艺术及波斯审美的影响。而宋代理学将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内容带入了服饰审美。时人风格倾向于淡雅素洁、纤细清瘦。对襟小袖、齐膝短大衣为宋代妇女常见穿搭。

01

唐风初开:短小精干的女装新潮

初唐服饰以小袖为主,妇女更是上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用绸带系扎。这样的装扮在众多三彩俑中可见一斑。

唐 三彩女立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襦即长袖短上衣。单襦近似于衫,双层又近似于袄。上襦只到腰间,下裙垂地。

西汉 襦裙实物还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襦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孔雀东南飞》里写的“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和 1957 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咀子汉墓中发现的襦裙证实了襦的悠长历史。隋唐时襦的复兴伴随着领型的改良,有交领、方领、圆领、翻领等潮款,显然是受到胡服的影响。翻领以对称翻折的庄重造型,把观众的视线导向穿衣人的头部,收到传神的效果。

唐 胡服牵马俑 西安博物院藏

唐 着半臂女侍俑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另外,还有一种短袖式的上衣称“半臂”。据《事物纪原·衣裘带服部·背子》引《实录》记载,隋大业年间内官多服半臂,唐高祖减其袖,称为“半臂”,后称“褙子”。盛唐以后,因社会习尚以丰腴为美,穿半臂的人就逐渐减少。

灰陶女佣,头发为双螺髻

篮彩女立俑,昭陵博物馆藏。女佣梳高髻,墨描眉目,朱红点唇。身穿小领窄袖长袍,长袍施深蓝彩,遍洒白花团,花团中又略点淡棕色。衣褶清晰,气韵生动。特别是蓝彩,在早期唐三彩中极为罕见。

在天宝年间的妇女中,还出现过“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大唐新语》),如唐代彩绘打马球的女佣。

唐彩绘打马球俑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胡帽女骑马俑

三彩女骑马俑,昭陵博物馆藏。头戴饰有连枝梅花图案的翻沿胡帽,身穿圆领窄袖襦衫,系长裙,足蹬小蛮靴。

唐代男扮女装有两种情况:一是上层女性为了猎奇,偶有穿着;二是侍女为了行动方便多穿。因此,上身窄袖圆领袍,颜色多样,无固定限制;下身搭配条纹袴,在下层人士中颇为流行。

02

盛唐三件套:裙、衫、帔

盛唐女子服饰的基本构成为裙、衫、帔。唐初紧身窄小的上衣往往搭配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的裙,这种搭配要达到俏丽修长的效果非常依赖人体的身材。到了盛唐,人人都追求流线型设计带来的富丽潇洒,又不想被身材约束,于是宽体长裙成为时尚。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中女子细腻柔嫩的肌肤掩映在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下,朱色的长裙上画有斜格纹样。紫绿色花纹的洁白丝绸衬裙,长过纱衫,披帛拖曳到地上。妆面黛画短眉,眉间点饰如豆般大小,配以高大的发髻,将娇、奢、雅、逸的时代气息落在了一个人身上。

以《旧唐书》所记载,唐代的“六幅”裙拖,不下于今天的 3 米。除六幅之外,还有七至八幅的。这种宽大的裙子用料颇费,还曾引起朝廷的干涉。如《新唐书·车服志》称:“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仪制令……妇人裙不过五幅,曳地不过三寸。裙幅大导致了裙上褶裥也增多,发展到后来出现了“百褶裙”。红者为“石榴裙”,异色为“间色裙”。武则天曾做诗《如意娘》,里面就提到风靡长安的石榴裙:“不信比来长下泪⑷,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 陕西李凤墓壁画中的间色裙

后人将“襦”“衫“混用,但唐人习惯称“衫”。衫子的用料十分丰富,以较轻薄柔软的绫、罗、绢、布为主,颜色则紫、绯、红、青、黄、白各色均有。盛唐衫子袖口宽大,领口也逐渐走低,尤其武周开元前后,酥胸半露的形象极多。

唐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身穿V领短罗衫的侍女

唐 周防《磐花仕女图》中的仅穿透明纱衣蔽体的妇女

帔(pèi,披帛)是一种长纱巾,有前围、后披、搭肩等多种佩戴方式。下垂的部分可以直接垂在臂弯,也可以捧在胸前或直接固定在衣服上。形式取自佛教艺术,以动静相宜为主要追求。

唐 三彩釉陶女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披帛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出现,但被称作领巾。“披帛”之名的正式出现是在晚唐以后。五代后唐马缟(857 年—936 年)所著《中华古今注》中就专门讲了“女人披帛”:“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

五代十国 周文矩 《合乐图》中披帛的乐师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03

至尊的黄色:唐朝的品色服制

唐代的章服制度细分为“品色”“章纹”“佩鱼”和“环带”四个部分,而其中的“品色服”影响了以后封建王朝的用色。唐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但到唐代,认为赤黄近似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所以高宗规定赤黄(赭黄)除帝皇外,臣民不得用。把赭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

李世民

大臣们的常服在《唐会要》中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大红),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

彩绘文官俑(左)、彩绘武官俑(右)

彩绘文官俑,头戴高冠,冠饰缠枝宝相花纹,穿朱色高领交衽阔袖长衫,高领的外襟边及袖边饰连续宝相花图案,朱红色长衫下边饰蔓草宝相石榴花纹,束白色腰带,下着白色裳,足蹬高头如意履,履饰蔓草花纹。双手持璋于胸前,面容温和,肃然恭立。彩绘武官俑,穿紫色外翻绿色高领阔袖交衽长衫,双手持挂于胸前。

五代十国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博物院

画中韩熙载和他的朋友们——七品太常博士陈致雍(桌子下端)、七品紫微朱铣(桌子上端)、椅上回头望的六品教坊副使李嘉明、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均穿青色常服,头戴黑色短翅幞头,腰束革带,足蹬黑皮靴。唯状元“郎粲”穿红色坐在床榻上。

04

程朱理学对宋朝服饰的影响

宋仁宗对冠冕服制进行了修订。朝服上身朱衣,下身朱裳,衬以白底中襌,束以大带,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佩锦绶区分尊卑贵贱。穿朝服时戴通天冠或貂蝉冠。

宋 佚名 《宋宣祖坐像》(帝王专用通天冠)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朝服饰总的说来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也不如以前那样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这与当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状况,尤其是冠服制度的限制及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宋朝社会舆论主张:服饰不应过分华丽,而应当崇尚简朴,尤其是妇女服饰,更不应奢华。袁采《世范》一书,就曾提出女服“惟务洁净,不可异众”。各朝皇帝也曾三申五令“务从简朴”“不得奢僭”。

于是宋朝男子常以素布白袍,对襟大袖为衣,衣缘四周镶有黑边。赵彦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摄。”可见,对襟大袖最初是僧人、道士服。

南宋 《八相图》绘南宋名相周必大 故宫博物院

宋 周季常 林庭珪《五百罗汉图》着襕衫的人 庐山博物馆藏

另一种相似的袍为“襕衫”,《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有“下裳”之意,称为“横襕”,多用细白布缝制,穿着时腰间束带。

如果要展开来说,宋朝男子服饰因不同领口、袖口、长短、厚薄等有十几种款式,但相比前代都更为素净,带有很浓的儒家气质。

05

不穿袍的宋朝妇女

宋朝汉族女服基本是上衣下裳。袍仅在宫廷歌乐女子或宴舞场合才穿着。此时流行背子——由唐朝半臂演化而来。但宋朝背子为开敞直袖式样,两腋开衩,有的长至膝部,也有拖到脚面的,腋下或背后缀有带子,背子同样适用于宋代男子。

从穿着效果来说,背子穿着后下身极为瘦小,甚至成锲子形,使整个身体显得瘦弱,这正符合当时的审美。

其次,宋代的裙装与前朝相比也相对窄紧,上衣的下摆垂在裙子外面,达到“衣掩裙”效果,这也是宋朝女子的时尚。且宋代女子也穿裤装,如妇女将合裆裤作为贴身衣着。合裆裤是由两片衣料缝合而成,裤管剪掉一角,再把剪掉的一角缝合成“人”字形。

宋 福建福州黄昇墓出土的背子和开裆裤

南宋 佚名 《杂剧打花鼓图》中形象,穿背子系围裙 故宫博物院

宋 穿背子女佣

北宋后期,大量职业装出现,《清明上河图》中各职业衣装以简明干练、线条利落为特色,其特点是日常化和大众化。

《清明上河图》中穿围裙与裤的货郎、穿襦袍戴方巾的儒生

06

辽金元服饰:融贯中西南北

北宋年间,契丹后裔辽王朝统治了中国北部,长期与宋朝对垒。辽行两制,南班汉人依旧穿汉服;北班穿契丹服。契丹服以长袍为主,上下同制。一般为左衽、圆领、窄袖。袍上有疙瘩式纽襻,袍带于胸前系结,然后下垂至膝。长袍的颜色比较灰暗,有灰绿、灰蓝、赭黄、黑绿等几种,纹样也比较朴素。

敦煌壁画契丹服

契丹族的服饰传至南方,士庶男女相习成风。妇女更以契丹族服饰作为常服。尽管多次遭到禁止,然而积习已深,未能尽革。

金 宫素然 文姬归汉图 吉林省博物馆藏

《文姬归汉图》虽然描绘的是汉末故事,但人物却着金代服饰。蔡文姬头戴貂帽、披云肩,着半袖、窄口直袖袍,脚穿长尖头靴。尽显草原风情。

金建国以后,大体上承袭辽代制度,因天气寒冷多用兽皮制衣。《大金国志》记:“自灭辽侵宋,渐有文饰。妇人或襄逍遥巾,或裹头巾,随其所好。”

蒙元 辫线袍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质孙服是其传统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近似战国的深衣。特点是袖紧窄、下裳短,衣长至膝,多褶皱如百褶裙,腰部有横褶,领型多样,如右衽、方领、盘领。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

辫线袄始于金代,与质孙服相比多了腰部用绢帛捻成的辫线,密密钉绣成细裥,故称辫线袄。辫线袄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

元 辫线袄 中国丝绸博物馆

(未完待续)

相关链接

图说华夏服饰五千年(1):明礼仪,正衣冠的|服饰之美

图说华夏服饰五千年(2):唐宋风韵独步天下|服饰之美

图说华夏服饰五千年(3):明清的华美与庄重|服饰之美

《寻找缭绫》:赵丰详解白居易与唐代丝绸大IP丨对谈

天上云锦色:中国丝绸的奇文异彩|观展

五彩锦簇:色彩中的历史衣橱|观展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盛世长歌|观展

雍正十二美人图:宫廷美人的生活画卷|图鉴

看完这个展,才知道什么叫皇家的奢华|博物馆巡游

从这些“清宫高定”,横览300年大清时尚|观展

图片 | 夏文瑾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