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动百科

经观月度观察|扩大需求,再次成为宏观政策组合的平衡点

尉迟苇先
导读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朱佳诺 杜佳琦 黄敏 2024年经济接近“中考”,多项数据显示扩大需求仍是经济稳增长的关键。建立消...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实习记者 朱佳诺 杜佳琦 黄敏 2024年经济接近“中考”,多项数据显示扩大需求仍是经济稳增长的关键。建立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这需要在投资稳定增长政策和消费持续扩大政策之间寻找平衡,这也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因素。

宏观数据显示:2024年5月CPI同比与上月持平,为0.3%;PPI同比回升1.1个百分点,由上月-2.5%上涨至-1.4%;制造业PMI由50.4%跌落至49.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回落0.2%,值为4.0%;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较上月增长1800亿元;M2增速走低0.2个百分点,值为7.0%。

由《经济观察报》发起的“经济观察报月度观察”,每月发布一次。本次共有14家机构参与月度宏观数据预测。

CPI:食品支撑CPI增速平稳

CPI公布值(同比):0.3%

前值:0.3%

CPI预测值(同比):0.4%

财信期货研究院分析师伍超明点评:食品方面,受南方暴雨天气扰动食品运输以及生猪产能持续去化影响,食品价格环比增长0.0%,远高于2014—2023年期间-1.24%的均值水平,其对CPI同比的拉动较上月提高0.12个百分点。非食品方面,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价格回落以及油价支撑减弱,导致非食品价格增速回落,是CPI涨幅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同时核心CPI再度走低,反映出国内供强需弱矛盾依然突出。

PPI:基建投资有所加快

PPI公布值(同比):-1.4%

前值:-2.5%

PPI预测值(同比):-1.7%

岭南金融研究院分析师衣诺点评:5月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降幅收窄好于预期;PPI环比由降0.2%转为涨0.2%,改变了前6个月连续下降趋势,主要受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及国内工业品市场供需关系改善等因素影响。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均边际改善,共同推升PPI降幅收窄,在-1.4%的PPI同比变动中,翘尾影响约为-0.9个百分点,今年新涨价影响约为-0.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铜有色金属涨价,在PMI数据中有所体现;二是基建投资有所加快,基建相关产业链生产提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需求回升。

PMI: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问题

PMI公布值(同比):49.5%

前值:50.4%

PMI预测值(同比):49.8%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点评:5月PMI回落至49.5%,回落的主要原因是需求问题。从制造业PMI分行业来看,与投资需求相关的基础原材料、与消费需求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与出口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均出现需求不足。回落幅度较大的是基础原材料和消费品制造业,基础原材料的回落与建筑业PMI的回落相一致。消费品制造业的回落,与零售业的PMI低迷相一致。

固投:制造业投资稳健增长

固投公布值(同比):4.0%

前值:4.2%

固投预测值(同比):4.2%

国开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杜征征点评:固定资产投资略低于预期。其中,基建投资继续回落,可能与特别国债与专项债发行偏慢以及地方化债严格等有关。房地产投资仍然偏弱,商品房销售额略有好转,资金到位情况小幅改善。制造业投资稳健增长,设备更新改造相关拉动明显。

信贷:供需匹配,注重质效

新增信贷公布值(同比):9500亿元

前值:7300亿元

新增信贷预测值(同比):10481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点评:在当前“挤水分、防空转”的政策导向下,金融机构正逐步摒弃规模情结,促进信贷供需更加匹配,禁止“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套利,企业信贷还款和不续作增多。叠加实体有效融资需求仍不足(尤其是传统行业和个人领域),项目储备减少、早偿压力抬头,信贷投放强度向历史同期均值水平回归。此外,部分企业加大发债力度替换贷款和年中票据融资面临集中到期压力,也对5月新增信贷造成扰动。但综合考虑“均衡投放”要求以及“5.21”央行信贷形势分析会精神,要求积极挖潜有效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着力加强对防空转资金回收后的再盘活运用,5月新增信贷环比多增,同比虽有所减少但信贷质效更高。

M2:“剪刀差”进一步扩大

M2公布值(同比):7.0%

前值:7.2%

M2预测值(同比):7.1%

北大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点评: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较上期下降3.1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余额301.2万亿元,同比增长7%,较上期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整体而言,M2、M1近几个月大幅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改善的迹象,M2继创该指标有记录以来新低,M1负增幅度扩大,M2-M1增速“剪刀差”进一步扩大,既有经济内需活力不足,消费、投资意愿下降的原因,也受到禁止银行通过手工补息揽储的持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