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田进 在第二次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下称“上海老博会”)的参展之旅中,厦门平安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平安通”)的副总经理刘达权格外忙碌。近一年来,由于公司推出的老人智能手机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刘达权已经陆续参加了多个线下展会,以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
2022年,平安通首次推出了一款售价约为800元的老人智能手机。老人只需点击手机桌面上的联系人头像,系统便能自动拨打电话,并且音量会自动调至最高以确保通话清晰。此外,手机还能自动接听联系人的电话。
6月13日,上海老博会第一天,前来咨询的参观者数量就超出了刘达权的预期。他一遍又一遍地演示老人智能手机的一键拨号功能,并详细解释其背后的技术原理。一整天下来,他和三位同事嗓子都哑了。
他说,由于年龄大、不识字,很多老年人被智能手机的复杂操作所困扰,但他们在视频通话、浏览短视频方面又有需求。所以,老人智能手机就成了这些老年用户跨越数字鸿沟的一项重要设备。
从机器人公司到轮椅、护理床等设备制造商均在上海老博会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近几年,上海老博会的参展商数量持续增长,增幅稳定在20%左右,今年更有450余家海内外养老品牌参展,创下了历届峰值。
负责筹备上海老博会的上海国展展览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吴江红说:“从2000年首届上海老博会至今,通过参展商的特点,我们见证了中国养老行业的巨大变迁。随着老年人消费理念的逐渐改变和需求的多样化,中国养老已经步入了‘银发经济’阶段。现在,越来越多的市场化参展商开始为老年人提供细分化的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更加人性化,而且智能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在记者多方采访的过程中,众多参展商传递出一个理念:养老产业正在被不断划分为多个细分赛道,许多新的商机冉冉升起。在超过2.9亿老年群体以及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谁能够率先抢占这些细分赛道,谁就能够在未来拥有一个庞大的市场。
打破科技围墙
过去几年里,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叠加和复杂化,刘达权的公司却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将各项功能简化成“傻瓜式”操作。
刘达权的公司在调研中就发现,很多不识字、记忆力差的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比如不小心关闭了Wi-Fi功能、开启了飞行模式,以及不知道如何拨打视频通话、调高屏幕亮度或提高音量等。
于是在平安通研发老人智能手机中,这成了首要问题。当平安通智能手机调至尊老系统后,一些容易误触的功能可以提前设置为不可更改,手机可一键返回主界面,并具备定位功能。同时,手机也可退出“尊老系统”变为普通的智能手机。
抖音平台上,平安通官方账号上的老人智能手机销量超1.7万台。大量用户也在商品评价中分享给长辈买手机的经历。
因颇具科幻的产品造型,展会第一天,长沙优龙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展台就陆续吸引了多家媒体及政府部门的关注。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辅助失能、半失能人群行走和活力老人锻炼的外骨骼机器设备。
该公司董事长熊军表示,外骨骼机器人为针对下肢功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器材,主要用于减轻个人行走的负担,强化肌肉力量,增强行走耐力,缩短个人的康复进程。产品重点适用于半失能老年患者,外骨骼机器设备能帮助他们上下楼和出门散步,提高身体机能和生存质量。
历经6年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熊军的公司已推出柔性外骨骼机器人和刚性外骨骼机器人两种款式的系列产品。其中前者主要模拟人体肌肉的收缩进行助力,产品重约1.8公斤;后者则是模拟人体的骨骼运动进行助力。
据熊军介绍,智能穿戴设备看似简单,但难度系数很高。比如,要尽量用更少的传感器去实现更多的人机交互,产品不能指望老人用语音控制发力,需要能自适应地感知个人运动意图,包括行走、跑步、上楼梯等,进而帮助个人完成相关的步态。
当前,市面上用于康复训练的智能化可穿戴设备数量极其稀少,且价格昂贵。在熊军的设想中,一方面随着公司产品销量逐渐扩大,单台产品价格有望从目前的一万余元降至千元级别,同时也会积极拓展租赁模式;另一方面,产品将进一步提高可穿戴性和适用性,不断降低柔性外骨骼机器人的重量,提高穿戴舒适感,实现人与机器的“共融共生”。
居家养老催生新需求
2013年,随着《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中国养老服务产业迎来了发展元年,当年养老服务市场也首次向外资开放。
2014年,因看到中国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市场机遇,拥有荷兰最大的居家护理团队博组客(Buurtzong)正式布局中国市场。与传统家政公司不同,居家护理企业主要通过专业的护理员、护士、康复治疗师等上门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
博组客(上海)健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家悌表示,当时公司就敏锐地洞察到,随着中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子女在照护父母时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加之子女在护理老人方面缺乏专业性,居家护理方面一定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由于当时老年人对居家护理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导致这一需求在初期面临“不温不火”的局面。
2016年,随着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推开,居家养老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开始快速增长。基于长期护理保险搭建的支付体系,居家养老的老人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并通过相关身体状态评估后,使用上门的康复护理、医疗护理等服务时只需支付极少部分费用,多数费用由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支付给居家照护机构。
易得康创始人兼CEO谢韫之观察到,在北京、上海等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独居老年人群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在长护险覆盖的农村地区,独居留守老人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在这些老年人中,大部分更倾向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养老,并拥有一定的消费意愿和能力。这些因素推动了居家护理需求的快速增长。有些老人甚至选择全部自费来获得上门护理服务。
谢韫之说,与需求增长相伴而生的是,近两年提供居家照护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这也驱动公司首次参加上海老博会以寻求更多合作机遇和品牌传播。“虽然竞争在加大,但中国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太大了。未来一段时间,行业企业比拼的一定是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区域内,居家护理公司凭借属地化运营,精细化管理以及品牌赋能等能力,与政府部门的长久合作,不断壮大规模并形成区域性连锁机构。”
除了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居家护理服务,谢韫之还在积极拓展护理行业的全产业链——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该公司通过主动培养、订单式培养以及定制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护理人才;在医疗护理方面,该公司也组建了医疗照护服务团队为患者在住院期间提供整体照护服务。
黄家悌认为,居家护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于护士不仅仅是像装配线工人那样上门护理,而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老人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病史、治疗方案、心理及生活上的各种挑战,从而进行身心全面的深度评估,并为每位老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她解释道:“我们在上门护理的实践中发现,许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的长辈,其病情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久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如果只是简单地提供几次上门护理服务,而不针对老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他们的身体状况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通过深度评估以及为老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博组客每年可为荷兰社会保障系统节省数亿欧元,避免了30%的急诊情况。”黄家悌说,在中国的实践中,公司服务的很多老人前期每周都需要几次上门护理服务,但后续随着长辈状态的改善,服务的频率可以视情况调整和减少,这样也可以整体上为家庭和社会减少支出。